Pages

Saturday, July 11, 2020

張文宏:不主張用大數據替代臨床簡單問診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karitosas.blogspot.com
「戰疫雙俠」張文宏和吳凡,開展「高峰對話」。

  原標題:張文宏:不主張用大數據替代臨床簡單問診,寧把機會給年輕人

 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

  7月11日上午,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健康雲峰會上,特別設置「戰『疫』雙俠高峰對話」,「疾控女俠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、「硬核醫生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進行主題為《人工智慧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?》的高峰對話。

  對於大數據給醫療帶來的便捷性,兩位專家均給予了肯定。

  張文宏:要充分利用技術,但是不能迷信技術

  對於大數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起到的作用,張文宏表示讚同。

  他坦言,對於傳染性疾病,其防控核心便是快。上海自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就使用大數據,為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時間窗口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但他同時指出,要充分地利用技術,但是不能迷信技術。

  他又具體指出,大數據臨床應用還存在比較多的障礙,不像流行病學領域的應用。在臨床上,很多特殊案例都超出了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邊界。AI在影像學領域發展很快,但面對新冠肺炎這一新發傳染病,當沒有足夠數據「喂」給AI,甚至無法正確讀片,最終還是只能依靠醫生的經驗判斷。

  醫生會被AI取代嗎?對此,張文宏並不擔心。在臨床上,他也不太主張用大數據替代簡單的問診,他說「寧可把機會給護士或者是年輕人。」

  「所有的電子病例都是有價值的,比如從北京到上海可以拿到所有的病例,現在人可以被取代掉嗎?不可能。人不能什麼事都不做的,全讓機器做,這不是什麼好事,所以大數據將來的發展,我個人認為一定要精準,哪些東西能給我們做增量,不是取代我們,取代毫無意義。」他稱。

  張文宏同時強調:「大數據的發展必須跟人類的長遠發展方向一致,這樣是有盈利的;大數據把人取代掉,用機器取代人成本更低,這是錯的。大數據發展一定要跟人類使命、人類命運共同體保持一致,如果不一致,大數據只追逐利潤,我個人覺得會失敗。」

  吳凡:大數據能動態感知病例關聯情況

  吳凡也讚同張文宏的觀點。

  她同時認為,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跟人類終極命運捆綁的方嚮應該是一致的,機器不是取代人,機器要去做人的大腦不可及的地方,「因為教育背景、知識背景、知識體系,一個人的經驗,人的一生是有限的,但是機器可以做到,把前面幾輩人的智慧都集合在一起。」

  對於傳染病防控方面,吳凡認為,大數據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  「以往,我們每個醫院發現傳染病診斷以後,診斷的是單個病人。單個病人診斷以後,即便信號通過網路報告,但如果沒有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動態感知的話,一個醫院報一個,A醫院報一個,B醫院報一個,這兩個之間是沒有辦法進行關聯的,現在有了人工智慧大數據之後,第一個作用就是不同地方發現了散在病例,可能是有關聯的,可能第一時間顯現病例報告,或者是呈現非常態情況下的爆發或者是聚集,動態感知馬上就能知道。」吳凡說。

  同時,吳凡認為,通過大數據進行深入發掘,可以分析該病例的發生時間、空間以及氣象等,跟市場、農產品等之間有什麼關聯。

  此外,還可以通過大數據來感知生態文明,「通過數據模型可以對未來預測,比如今年上海雨水多、天氣比較悶熱,那麼蚊子就更容易生長。」

  吳凡表示,今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,新技術的應用場景將更加廣闊。不僅是醫療方面,甚至包括氣象數據、農業部門的數據和動植物的數據等,都會參與到公共衛生體系當中。

  但吳凡也補充道,醫療人工智慧發展的當下,除了為人類做貢獻,一定也要注意,它是不是會傷及人類的利益,這些利益包括個人隱私等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July 11, 2020 at 12:14AM
https://ift.tt/3eob0kN

張文宏:不主張用大數據替代臨床簡單問診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https://ift.tt/3hBwT39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